“小时候,妈妈的摊位就是一米见方的水泥板。那时的市场,比农村菜场还破烂。”金罕岗,义乌第一批个体户之一何海美的儿子,对他而言,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是他童年记忆的一部分。
“市场给了我们这些外地经商者‘家’的感觉,不用东奔西跑,安心开拓市场。”1999年,已经在温州桥头闯出一片天地的丁杏娟来到义乌二次创业。如今,她把小小“珠子”做到了论颗卖。
“我们想要的,这里都有,真是太棒了。”2003年,澳大利亚小伙西蒙初到义乌,琳琅满目、价廉物美的商品让他觉得找到了“宝地”,自那以后,他就再也舍不得离开。
金罕岗、丁杏娟、西蒙,他们是义乌千千万万市场创业者中的朵朵小浪花,见证着“义乌奇迹”的诞生,亲历着义乌市场的日新月异,一步步从“马路市场”变身为世界“小商品之都”,从“无中生有”到“无奇不有”。
“市场兴则义乌兴,市场衰则义乌衰。”在义乌,这是一个共识,一条铁律。
改革开放前,义乌只是浙江中部一个贫困的农业小县,人多地少,资源贫乏。农闲时,“鸡毛换糖”是义乌货郎们传统的谋生手段:他们挑着装满敲糖的箩筐,摇着拨浪鼓走街串巷,换取鸡毛和牙膏皮。
改革开放初期,商品经济在部分地区萌发,手工制品、农产品摆上集市。一些义乌人开始做起贩卖日用小商品的生意。其中,冯爱倩就是他们中的一员,38年前,她拿到了义乌第一本工商营业执照,成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第一代创业者。
1980年,冯爱倩刚好40岁。那时,她在义乌饭店上班,每月的工资仅为18元,丈夫杨兴桂每月收入也只有20多元,算是个铁饭碗,但家里老少共有8口人,日子十分艰难,常常吃不上饭。
“总得找点出路,义乌人自古经商,农闲时走街串巷鸡毛换糖的做法给了我启发。”冯爱倩从亲戚朋友处凑了300元,到外地的百货公司批些便宜的纽扣、鞋带、别针等小商品,摆起了地摊。第一天净赚了6元多,她开心极了:“我原来辛苦一天也不过9毛钱,摆摊的第3天我就赚了22块钱,这在当时就是一笔巨款。”
一声“我要做生意”,最终拉开了义乌市场历史的大门,也打开了禁锢的枷锁。1982年9月5日,位于城区的稠城镇湖清门小百货市场正式开放,成为义乌历史上的第一代小商品市场。此后,经过8次搬迁10余次扩容,义乌小商品市场不断发展、壮大,经历了从“马路市场—棚架市场—室内市场—商场式市场”的跨越式发展。
2001年,随着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,义乌抓住这一机遇,积极实施“买全国货、卖全国货”到“买全球货、卖全球货”的国际性商贸城市发展战略。2002年至2005年,义乌国际商贸城一期、二期市场相继投入使用,这是义乌的第五代市场,也是顺应国际化趋势兴起的现代化市场。彼时,市场的外观较四代市场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长龙型的市场建筑绕场一周6.6公里,直线长度2.5公里。有人测算,逛国际商贸城一期、二期市场,若在每个摊位前停留一分钟,按每天8小时算,需要2个月时间才能逛完。
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没过多久,义乌的小商品市场里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外国采购商,紧接着就是海外的华人和中东的客商蜂拥而来。把五金生意做到全世界的陈燕贞至今依然记得最初遇到的欧洲客商。“这位客人在宾馆里一天内约了50家经营户谈订单,为了等到这笔订单,我和丈夫在宾馆房间门口一直等到了凌晨三点。”陈燕贞说。
如今,每年到义乌采购的境外客商超过50万人次,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.4万多名境外客商常驻义乌。商品出口到世界210多个国家和地区,市场外向度达65%以上。
义乌市场因小商品而闻名于世,小商品也成了义乌市场的代名词。
在很多来义的外商眼中,义乌是“小商品海洋,购物者天堂”,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货源。在很多跨国零售集团和国内知名连锁超市眼中,义乌小商品质优价廉,是非常好的供货地。从此,沃尔玛、麦德龙等20多家跨国零售集团和30多家国内知名连锁超市开始常驻义乌采购商品。
180多万种商品,7万多家市场经营户,义乌市场每天都在创新,每天都在创新中前行。这一个个创新微样本,正汇聚成创新洪流,强力驱动着义乌市场不断破壁拓新。
“我们平均每天都会推出三四款新产品。”丁杏娟说,饰品辅料是义乌市场的传统行业之一,产品更新很快。目前她已拥有50多人的研发团队,让“陈明饰品”摆脱了低端市场,引领行业潮流。别人的珠子都按“斤”卖,但丁杏娟的珠子却做到了论“颗”卖。而且一颗珠子的价格并不便宜,要价一二元钱依然有客商抢着要。
“创新设计进市场”不再仅仅是一句口号。创新,成了当下市场经营户的时髦词,更成了义乌市场转型升级的必修课。
越来越多的市场经营户大步走在产品创新的道路上:坚持产品自主设计创新,让年画经营户楼宝娟逐渐成长为义乌年画挂历行业的排头兵,让树脂工艺品经营户黄昌栋每个月都能接到数笔来自意大利、货款达几十万元的订单,让越来越多的如指尖陀螺、滴蜡韩风耳饰这样的爆款,总能形成一阵阵“时尚飓风”,风靡全球……
去年,中国(义乌)小商品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建成,义乌商标受理窗口扩大业务范围试点启动,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窗口启用,标志着义乌“三位一体”知识产权维权服务体系的建设,为市场创新撑起了坚实的“保护伞”。
数据显示,2018年,义乌新增专利授权量达4374件,新增有效注册商标37525件,同比增长近2倍,有效注册商标总量145750件。有效注册商标量、境内商标申请量、境内商标注册量三项指标连续多年位列全国县域第一。
“义乌制造”不断推陈出新,市场转型的步伐也从未停止。每天,各式各样的小商品从这里出发,源源不断地被送进世界各地的商场、超市。同样的,西班牙的红酒,意大利的咖啡,越南的沉香,法国的果酱……通过钢铁驼队“义新欧”等,汇聚到义乌中国进口商品城。
买全球,卖全球,义乌开放市场大格局已经蔚然成型。
用印度商人菲利普的话说,义乌为他搭建了一个更好的、更适合的平台—— 义乌中国进口商品城。在这个10万平方米的空间里,很多像菲利普这样经营进口商品的外商得以“安家落户”。目前已累计引进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万种境外商品,一级经销主体达到60%,成为国内规模领先的“一站式”进口商品采购基地。
义乌海关提供的数据显示,今年1-7月,义乌进出口总值308.2亿元,比去年同期增长36.7%,其中出口298.4亿元,同比增长33.8%,进口9.8亿元,同比增长299.1%。
进口出口联动,线上线下融合,在义乌获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之后,市场的活力将进一步释放,市场的磁性将进一步增强,市场的转型将进一步赋能。
“2019年,是义乌电商直播元年!”
“市场正在寻找新模式,电商直播是一个大趋势。”
曾经,“一台电脑、一根网线,就当起了老板”,是义乌流行的一句话。如今,只需一部手机,市场里的老板娘把店铺作背景当主播,又成了市场新的风景。
曾几何时,电子商务的兴起,一度让义乌引起外界新的关注。义乌市场如何才能强者恒强?网上市场是否会替代实体市场?在外界还在争议电子商务对传统市场是“更迭还是互补”的时候,义乌政府已经决定将电子商务作为市场转型升级的主引擎,喊出全力推进“电商换市”的口号。
一直走在改革路上的义乌,并不囿于专业市场的物理空间,早早开始走上电商之路,“市场之城”同时也是一座“云上之城”,线上线下融合发展,已成为“电商换市”的典范。自2013年以来,义乌网上交易在数字上就已经跑赢了实体交易。
一段清晰的历程可以作证:2001年,义乌诞生了首家电子商务企业;2014年,首个跨境电子商务园区正式运营;2016年,首个综合性电商园区—— 义乌市陆港小镇开业;2018年,国务院批复义乌设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。短短17年,“电商换市”就成为了义乌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。
在两个多月前,义乌更成为中国第二个eWTP试验区。义乌市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eWTP战略合作协议——双方共同建设eWTP全球创新中心,实施eWTP商业化项目,建设eWTP服务网络,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,创新进出口贸易模式,共建智慧物流枢纽,发展新型贸易金融等。
这次牵手,被认为是两个“老大”之间的联姻—— 阿里巴巴,全球最大线上市场;世界“小商品之都”义乌,全球最大线下市场。
在阿里巴巴CEO张勇的解读中,真正的世界电子贸易平台,必须把数字和围绕贸易的整个社会生态、经济生态高度结合起来。“跟义乌合作,共同推动基于eWTP世界电子贸易平台的建设,义乌能够成为中间的骨干和关键枢纽。”
义乌拥抱eWTP之后,变化以周、甚至以天来计算。
战略合作的第五天,6月24日,阿里巴巴国际站宣布:建立义乌线上专区,开创全新的数字化市场采购模式。通过履约服务全程线上数字化,帮助义乌百万家中小企业,大幅提升跨境贸易环节的便利性,为eWTP落地做进一步支撑。
新举措引发了滚雪球效应,在义乌,加入数字化市场采购模式的商户每周以100%的速度增长。
“数字义乌”行天下一触即发。当下贸易形势下,一组数据亦可以证明,阿里巴巴国际站平台数据显示,2019财年义乌区域线上交易额同比增长117%,5000美元以下订单在线交易同比增长182%。而今年1-7月,义乌邮政和快递业务总量达24.12亿件,仅次于广州,排名全国第二。
义乌市场因改革开放而生、因改革开放而兴、因改革开放而强。如今,义乌正朝着6.0市场努力。蓝图绘就,未来可期。
作者:王婷
编辑:王月编审:金洪斌
●今天,有一种情愫,让义乌沸腾!
●义乌市管干部任前公示
●义乌又一批项目公示啦!涉及道路延伸工程、菜市场、幼儿园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