亮见:义乌的小商品,也是一个大世界——世界最大的同类商品批发市场,坐落在浙江的一个小地方,正是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,特别是加入世贸以来,迅速融入全球化,成为世界最大贸易国的一个缩影。
历史上,义乌原本是一个人多地少,单靠产粮的地区。由于土壤酸性过重,农作物收成不佳。因此,当地农民需要长期使用鸡毛充当肥料改善土质。然而,由于当地鸡毛有限,农民们便用本地所产的红糖制成糖饼,去外地串村走巷,用糖饼换取鸡毛。而这种从事以物易物生意的群体,则被人称为是“敲糖帮”。这段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。
注:70年代的义乌货郎“鸡毛换糖”
来源:义乌国际商贸城网
注:义乌商人手摇拨浪鼓走街串巷鸡毛换糖
来源:浙江文明网
随着时间的推移,“敲糖帮”的糖担里逐渐增加了针线、发夹、手帕、头巾之类的日用小商品。文革结束后的1980年,政府开始恢复“鸡毛换糖”的登记许可,并发放了营业许可证7000余份。一些换糖人专门采购小商品,并长途贩运。同时,一些人自发摸索着搞点加工小商品,在集市上交易,这样一来,小商品市场逐渐形成了。
1982年9月,义乌县政府正式开放稠城镇小百货市场,并投资了9000元钱,为露天市场铺设水泥板,摊位共700个。当年,小商品市场的成交额就达到了392万元。
注:1982年开业的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
来源:义乌国际商贸城网
1984年,义乌县委县政府提出“兴商建县”的方针,放宽企业审批政策,简化登记手续。就这样,义乌全县掀起了经商办厂的热潮,年底个体户突破了一万户,小商品市场成交额达到了2321万元。然而,不断上升的摊位数量,也造成了如市容不佳、交通堵塞等问题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,1984年,义乌政府决定兴建专门的小商品市场,在原来的基础上,进一步完善了硬件设施。除此之外,他们还将过去的“马路市场”的经验引入,将小商品市场发展得更加成熟。1986年,义乌市场的成交额突破了一亿元,辐射范围从周边县市延伸到了全省甚至省外。
1986年,义乌第三代小商品市场竣工开业,固定摊位扩大到了4096个,市场内还建有综合商业服务及工商、税务、邮电、金融等管理服务大楼。其后经过多次扩建,到1990年底,第三代小商品市场已经是拥有固定摊位8503个,临时摊位1500多个的全国最大的小商品专业批发市场。1991年,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成交额首次突破了十亿大关。
注:1984年开业的义乌第二代小商品市场
来源:义乌国际商贸城
注:1986年开业的义乌第三代小商品市场
来源:义乌国际商贸城
1993年,义乌小商品市场走上了股份制的发展路子,并创立了中小学商品城股份有限公司。而中小学商品城第四代市场的摊位数也增加到了23000多个。
进入21世纪后,义乌小商品市场走上了国际化的发展道路,建设完成了第五代专业市场——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。
▼认识下我们的小伙伴
凤凰微视觉视觉盛宴 | 分享无限
微信ID:phoenixwsj凤凰卫视旗下视觉分享账号。我们致力于传达每张照片背后的温度。
编辑:杨晓婷 刘晓慧
鳳凰相关阅读
· 《三体》《北京折叠》获奖,全靠他!
· 死磕!六旬老太为素不相识死囚翻案
· 奥运会告别式!
· 再忙也要看的18个社会定律
· 叛逃韩国的朝鲜"红二代"
· 女排是另一种“网红”——球网前的红色图腾
· 解码中共“后备干部”
· 招聘:快来加入凤凰的编辑室!